走近汉阳兵工厂:百年沉浮映衬中国军工业的起落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时间:2023-08-04 08:18:45

汉阳兵工厂的百年沉浮

■解放军报记者 袁君博 通讯员 张子柯 邹珺宇

历史上的汉阳兵工厂。资料图片


(资料图)

提起“老套筒”,许多人都不陌生。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老套筒”常常是剧情里的重要道具。它的改进版,拥有另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汉阳造”。

汉阳兵工厂,正如它打造的“汉阳造”步枪一样,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历经风云激荡,为中国军工业发展树立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汉阳兵工厂的诞生,始于清政府试图实现“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自此开始,一份份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接连签订。1883年,中法战争中,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意图向欧美购买军械,却受到百般刁难。此时他才幡然醒悟:“方今求一千之枪,难于筹十万之饷。”为此,张之洞毅然上书,要求建设兵工厂。

1892年,这座由张之洞创办的兵工厂在湖北汉阳建立,最初称为湖北枪炮厂,以清光绪年间的一座枪炮场为基础兴建,1908年正式更名为汉阳兵工厂。

汉阳地处华中腹地,具备天然的地理优势——东面紧邻京广铁路,西面靠近长江水道,水陆交通都十分便利。时值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也十分重视军事发展,汉阳兵工厂的建立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成为“一时新秀”。

兵工厂创办后,最初仿造的是德国的步枪与炮弹。其中,仿造德国1888式步枪制造的“汉阳造”步枪,成为汉阳兵工厂的“明星产品”。这款步枪经过汉阳兵工厂改造,克服了原1888式步枪易炸膛的缺陷,并在后期解决了不能射击尖头弹的问题,成为中国当时最先进的步枪之一。汉阳兵工厂也因此成为晚清时期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军工企业。

随着军工产业发展,汉阳兵工厂的战略地位也在提升。它的发展壮大,一方面源于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另一方面在于适应了战争年代对武器装备的大量需求。刚刚创办时,汉阳兵工厂的生产力仅为“日产步枪30支、无烟火药600磅;月产大炮8门、枪弹80万发、炮弹7万发”。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汉阳兵工厂的生产力已达到“月产步枪4700支、重机枪35挺、迫击炮107门、大炮2门、手榴弹3.95万枚、步枪弹600万发、机枪弹2万发”。

然而,这座兵工厂兴于战火,也衰于战火。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汉阳造”是中国军人对抗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武器,汉阳兵工厂因此成了日军的主要轰炸目标。1938年,汉阳兵工厂迁往湖南辰溪,改称为军政部兵工署第一工厂。1939年,长沙保卫战开始前,工厂再次迁至重庆。直到1946年,抗战胜利之后,工厂才部分回迁至武汉。

虽然一直颠沛流离,难以进行技术革新,但汉阳兵工厂生产出的“汉阳造”,一直是中国近代的重要作战武器。这款步枪见证了武昌起义,经历了土地革命,更抵挡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脚步。“汉阳造”与许多革命先辈一起,共同度过了那段沧桑岁月,与他们一起建立卓越功勋。

1965年后,原来的汉阳兵工厂正式变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三〇三工厂”,成为一家大型国有军队企业。汉阳兵工厂的百年沉浮,映衬着中国军工业的起落,折射了华夏大地百年沧桑,更昭示着今天中国军工人的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