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大尺度森林景观成规模
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生物多样性主题发布会。记者了解到,2022年,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1.1,实现连续多年稳定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北京市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69.5%,动物“交通”和“补给”更便利了。
(相关资料图)
中心城区集中建设区生态环境质量普遍提升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曹志萍介绍,一个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好不好,可以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的高低反映出来。EI是一个统筹考虑城市尺度环境质量、生态空间格局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状况的综合性指数,能够客观评价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2022年,本市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高,全市EI为71.1,同比增长0.4%,实现连续多年稳定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优良。曹志萍表示,从结果看,集中建设区、生态保护红线、绿化隔离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均为良好,其中中心城区集中建设区生态环境质量普遍提升,植被覆盖指数优于全市平均水平,东城区、西城区绿地服务能力尤为突出;生态保护红线EI为72.9,比上年提高2.3%;绿化隔离地区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近五年增长了10.9%,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提高了6.2%;大尺度森林景观已成规模,生境连通性增强,“近自然化”特色突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基础。
自然岸线增强生态系统连通性
曹志萍介绍,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中设置了一项特色指标:自然岸线保有率,它是指自然岸线长度占总岸线长度的比例。而自然岸线,是指天然的或整治修复后具有自然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水体岸线。
自然岸线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比如对于青蛙等两栖动物来说,自然岸线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实现了水里和陆上的通行自由。
2022年,本市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69.5%。通州区自然岸线保有率比上年增加0.92个百分点,增长量连续两年在全市各区最高。延庆区、密云区、顺义区自然岸线保有率稳居全市前三。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等重要河流自然岸线保有率连续两年稳定保持在75%以上。这些自然岸线,增强了生态系统连通性,维护了健康的近岸地带栖息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3年实地记录各类物种6408种
本市2020年至2025年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2022年,全市生物多样性阶段性调查实地记录69种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群系,包括森林、灌丛、草地、沼泽与水生植被等类型,2020年至2022年三年累计记录108种;阶段性调查实地记录各类物种3560种,2020年至2022年累计记录6408种。
曹志萍表示,通过调查,从生态系统看,北京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包括蒙古栎林、白桦林、元宝槭林等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及油松林、白皮松林、华北落叶松林等温性寒温性针叶林;从城市生态重要区域看,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等区域内存在半自然或近自然生态系统,有潜力成为城市中物种交流的汇聚区和生态廊道的关键节点,绿化隔离地区已逐渐形成适宜野生生物生存的自然生态空间;从指示物种看,记录到一些对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有指示作用的物种,以国内外常用的指示物种之一的蝴蝶为例,调查中在城区记录到了近30种蝴蝶,其中包括丝带凤蝶这类对野生植被需求较高的种类,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自然带已划建135处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副处长冯达表示,目前本市共有5类79处自然保护地,约占市域面积的20%,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分布相对广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使全市90%以上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为加强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本市积极开展自然带建设,促进人工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补充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当前已完成划建135处。
为何要划建自然带?冯达表示,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在山区已经有了自然保护地体系,对生物多样性实施了保护。但是在建成区和平原区,还是缺乏充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因此提出了自然带划建这项工作,希望在城市公园及绿地、郊野公园、平原生态林、湿地等区域,划定一些特定的保护空间,形成与自然保护地体系互相补充的全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
在自然带内,主要的措施就是减少人为干预,促进自然演替,提升区域内的荒野程度,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增加生物物种,“原则上只要不爆发病虫灾害就不打药,野草不拔除,落叶不清理,树木不修剪,树洞不填补,尽量为野生动物提供原真生境。”冯达说,最终使得在城市空间特定区域内的生态系统能够达到自我维持和自然演进的状态,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骆倩雯)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