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龙虎木偶戏:重上舞台的“传家宝”
来源:桂林日报      时间:2023-05-27 02:00:03

说起木偶戏,它可是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在汉代就有这项民间艺术,到了唐代慢慢流行起来,一直传承到今天。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龙虎乡的龙虎古镇里,经常能看到有一群人手里举着一个木偶在进行练习。他们都是古镇的居民,其中有一名老人就是龙虎木偶戏的传承人王吉财。


【资料图】

王吉财六十多岁时开始亲手制作木偶,还负责指导节目的排练,也是主要的演员。别看他如今已年届古稀,但依旧对木偶戏抱有满腔热情。

■速览

非遗简介: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木偶艺术历经了盛衰,其杖头木偶戏的一支在龙虎大地扎根繁衍,与当地特色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龙虎木偶戏。龙虎木偶戏先后吸收了桂剧、京剧、彩调等诸多剧种的表演之长,经过几代艺人结合杖头木偶特点,长期打磨而形成了独特的表演技艺。

在木偶头部及双手部位各装操纵杆,头部为主杆,双手为侧杆,演员操纵时左手持主杆,右手持侧杆,举起木偶操纵其动作,表演歌曲或者戏剧。

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当众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绘成的戏剧角色,又是给人操纵的戏具。木偶戏“以物象人”的表演特性,决定了木偶舞台的功能:遮蔽操纵者,分隔观、演区,突出木偶,吸引观众。为了更好地展现出木偶戏的独特,演员还需要通过技巧把握住木偶的眼珠转动、手部动作等,将节目表现得更加栩栩如生。

2020年,龙虎木偶戏被列入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探“店”地址:恭城瑶族自治县龙虎乡龙虎古镇纸扎工艺店

主讲人:龙虎木偶戏非遗传承人王吉财

■传承

60多岁时他制作第一批木偶

前几天,记者来到恭城龙虎古镇。古镇里的房屋小青瓦、坡屋顶、白粉墙、吊阳台、木格窗、骑楼廊,将瑶汉民族文化韵味和桂北民居特色融入其中。这里不仅有地道手工挂面,还有趣味十足的木偶戏。

来到龙虎古镇纸扎工艺店,跟龙虎木偶戏非遗传承人王吉财聊起木偶戏,他立刻将记者带到二楼。这里摆放着十多个木偶,当中有好几个是古装扮相。为了给这些木偶配上合适的戏服,王吉财没少“投资”,购置了不少戏服。

1953年出生的王吉财今年已到古稀之年。他告诉记者,龙虎的木偶戏有400多年历史。“我们的木偶戏属于杖头木偶戏。不仅仅是我们这里,杖头木偶戏在全国的分布也较为广泛,从内蒙古到海南岛,从江浙到川陕,到处都有演出活动。我们龙虎木偶戏广泛流传在桂林市及周边市县,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地方特色。每逢良辰佳节、赶庙会、过生日、做满月,不少人乐意请木偶戏助兴,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习俗。”

王吉财的父亲就是当地的木偶戏演员,他还记得1967年第一次看到父亲进行木偶戏表演时的情景,那时的节目是《北京的金山上》。

因为在家里看着父亲制作木偶和练习木偶表演,耳濡目染中,王吉财对木偶戏也有所了解。只不过,当时王吉财并没有子承父业,除了种养农产品之外,还做点纸扎。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王吉财的父亲表演了最后一场木偶戏,从那以后,木偶戏在龙虎乡沉寂了。

一直到了7年前,也就是2016年,年过六旬的王吉财才开始像父亲那样制作木偶。

为啥在这个年纪想起把木偶戏传承起来?王吉财说,这主要是周围的变化让他有了很多感触。“那年我们这里正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街上的环境大变样,越来越漂亮,吸引了不少人来这里耍。”王吉财看到来龙虎古镇的游客越来越多,很开心,可是,他又觉得除了好的风景和环境之外,还差一点点本地的乡土文化来给游客留下独特的记忆。

于是,王吉财想到了父亲当年的木偶戏,他决定要恢复木偶戏表演。

虽然以前看过父亲制作木偶,但王吉财当时从来没有做过。他结合纸扎的制作技艺,靠着自己一点点摸索,开始了第一批木偶的制作。为了能让木偶的眼睛和手腕有灵活转动的效果,王吉财没少琢磨,还在支撑木偶的主杆上设计了一个机关,专门负责控制木偶眼睛的眨动。

成立团队专门表演龙虎木偶戏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摸索,王吉财成功制作了12个木偶,但要让木偶戏重新回到大家的视野中,光靠他一个人还不行。他在街上找到了10个志同道合的乡亲,大家从零基础开始,和木偶进行磨合,掌握木偶表演的套路。

杖头木偶戏演员必须练好托举木偶的“托举功”、操纵木偶的“扦子功”、掌握各种人物步伐特征的“台步功”等基本功,还要把握好操纵木偶“坐立要稳”、“方向要正”、“身体要直”、“行动要平”等表演要素。

“虽然这些木偶的头部是用纸扎技艺的方法做的,但支撑身体的木头大约有4斤,要单手举起来,并坚持表演完一个几分钟的节目,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一位龙虎木偶戏演员告诉记者,她刚开始练的时候,举着表演半分多钟就已经抬不起手了。“我们白天在家里忙自家的事,晚上就会过来一起练习。时间久了,单手举着表演的时间就慢慢长了。”

2017年1月,王吉财和他的木偶戏表演队进行了第一场演出,虽然只有《沙家浜》和《红梅赞》两个节目,但是观众反响非常好。

“演出前我还是比较紧张,但是在观众的掌声及鼓励下,我们顺利完成了演出。”在王吉财的印象中,那天很多人都来看他们的木偶戏表演,很多观众支持他们把木偶戏一直演下去。

有了大家的支持,王吉财也有了动力。如今,王吉财和他的10个队员一共排练有《红梅赞》、《打油茶》、《女驸马》、《学唱脸谱》、《映山红》、《沙家浜》、《铡美案》7个节目,这其中不仅有戏曲、红歌,还有极具恭城本地特色的《打油茶》。

记者看到,《打油茶》里的“瑶哥”、“瑶妹”穿着瑶族传统服饰,其中,瑶妹一手拿着油茶锤、一手拿着油茶锅,在演员的巧手下,能展现出打油茶的动作。

“现在的演出形式太多样了,木偶戏的市场很小,刚开始表演的机会并不多。”王吉财说,随着大家的努力,龙虎木偶戏逐渐打出了名声,商演也接踵而来。现在,王吉财和他的木偶戏团队经常受邀到外县演出,今年以来就已经参加了4场演出。

除了外出表演,只要有游客慕名而来,王吉财就会拿出木偶,给游客来一场即兴表演。如果有人对木偶戏的表演技巧感兴趣,王吉财也会现场教学。“我是木偶戏传承人,我有责任、有义务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王吉财说。

不断创新让木偶戏更加吸引人

王吉财把沉寂多年的木偶重新“唤醒”,通过一场场表演,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龙虎木偶戏,了解龙虎木偶戏,喜欢龙虎木偶戏。

在学习继承传统风格和技艺的基础上,王吉财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将传统风格和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创作的作品多种多样。

在王吉财家的顶楼房间,摆放着好几个木偶头部的造型,这些都是王吉财用白胶泥一点一点捏塑而成的。“这些是我打算做的第二批木偶的基础。等到雨季过后,再用纸一层层糊上去,扎出木偶的头部。”王吉财说,第一批的木偶手和眼珠能动,第二批木偶的嘴巴、手指也能动起来。“这样一来,木偶也能随着伴奏张嘴‘唱’,手指完成更多具有舞台效果的动作,例如《沙家浜》阿庆嫂点烟的动作等。”

对于木偶的改良,王吉财还有很多想法。因为第一批木偶的支撑主要靠木头,对于演员来说还是偏重,王吉财想选用更轻的材料对木偶身体进行填充,整体重量就能减轻一半左右。王吉财说,他已经准备好了新木偶的戏服,争取今年年底前完成第二批木偶的制作。

在表演形式上,王吉财也在不断变化,每次有新的想法,他都会跟大家一起商量,一边排练一边优化,呈现最佳的舞台效果。

“总是表演那几个节目,演得多了,大家也会看腻。所以,我们现在也在排练新的节目,例如《十送红军》、《闪闪的红星》,还有一些我们瑶族的特色节目。”王吉财说,虽然他们都是业余的,但大家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传统文化不要再次“丢失”,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

■发展

传承人王吉财已成功制作出一批木偶,包括油茶女、女驸马、刁德一、阿庆嫂等具有鲜明特色的人物,并建有一个固定队员的木偶戏团队。随着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宣传,越来越多人喜欢上了龙虎木偶戏。王吉财和他的团队经常受邀到本地各乡镇及贺州、湖南等地进行表演。

近年来,通过非遗进校园等活动,王吉财走进中小学校,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指导学生排练《打油茶》《女驸马》等节目,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传承龙虎木偶戏,形成龙虎乡最独特的文化宣传印记。

来源丨桂林晚报(记者谭熙)

值班编辑丨李   杉

责任编辑丨李仁玉

值班主任丨莫   耘

新媒体值周编委丨刘   春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

标签: